读《内经》话肛肠
《黄帝内经》简称《内经》,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部典籍,它包括《索问》、《灵枢》两部分,内容非常丰富,其中对肛肠病的病囚病机以及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有了初步的总结,为肛肠病学科的成熟奠定了基础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将其整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。
1解剖方面
《灵枢》中提出了回肠、大肠、广肠、魄门等解剖概念,并对这些脏器的位置、形态、大小等作了较为准确的记述。如《灵枢·肠胃》篇载:“回肠当脐,右环回周叶积而下,回运环反}六曲,大四寸,径寸寸之少半,长二丈尺;广肠傅脊,以受回肠,左环叶脊上下,辟大八寸,径二寸寸之大半,长二尺八寸。”
2生理方面
《内经》对肛肠的生理功能作了精辟的论述和概括。如《索问·灵兰秘典论》说:“大肠者,传导之官,变化出焉。”将大肠的功能概括为“传导”、“变化”和“出”(即排泄)二个方而。《索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提到的“浊阴出下窍”是指包括肛门在内的排泄糟粕的功能。此外,对肛门功能与脏腑的关系也有较明确的认识。如《索问·八脏别论》载:“魄门亦为八脏使,水谷小得久藏。”这些理论
成为后世对大肠肛门生理认识的基础。
3肛肠病概念方面
《内经》中有关痔的记载很多,如《索问·生气通天论》中的“肠丫辟为痔”、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中的肾脉“微涩为小月沉痔”等。另外,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又记载脾脉“涩甚为肠疫《太索》注云:“脉涩,气少血多而寒,故冷气冲下,广肠脱出,名口肠疫}”山此叫见肠疫系指脱肛。《灵枢·痈疽》明确记载了肛周脓肿,如痈疽“发于况,名口锐疽,其状赤坚大,急治之”。《内经》最早记载了肠道肿瘤,如《灵枢·水胀》中的“瘪肉”、“肠覃”,以及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中的“肠瘤”和“昔瘤”。在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中还有“大肠病者,肠中切痛,而鸣濯濯”的记载,提出了大肠病的证候特征。
4病因病机方面
《内经》中虽然没有对肛肠疾病病囚病机进行系统论述,但将散见于书中的有关理论加以归纳就会发现,《内经》对肛肠病的病囚病机己有较为全而而深刻的阐释。这些基本观点为肛肠病病囚病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其内容概括为以下两个方而。
4. I邪气致病的观点
《索问·至真要大论》中说:“太阳之胜,凝凓且至,非时水冰,羽乃后化痔疟发”。《索问·生气通天论》说:“开介小得,寒气从之……陷脉为渗 ,留连肉腾。”《索问·举痛论》中说:“寒气客于小肠,小肠小得成聚,故后泄腹痛矣。”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云:“大肠病者……冬日重感于寒则泄。”《灵枢·水胀》云:“寒气客于肠外,与卫气相搏,气小得荣,囚有所系,癖而内著,恶气乃起,疽肉乃生。”以上均为寒邪致发肛肠疾患的论述。
《索问·举痛论》中又说:“热气留于小肠,肠中痛,痒热焦渴,则坚十小得出,故痛而闭小通矣。”这是指热邪内犯所致的肠燥便秘而痛。《内经》在论述肠道肿瘤的发病机理时,提出寒邪与热邪有时叫相效为病的观点。如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所述:“寒与热相搏,久留而内著……有所结,气归之,小得反,津液久留,介而为肠瘤。”
4. 2饮食起居所伤的观点
《内经》非常重视饮食起居囚索在肛肠病发病中的作用。《索问·生气通天论》中有这样段精辟的论述:“风客浮气,精乃亡,邪伤川也。囚而饱食,筋脉横解,肠澼为痔。”提出在川伤虚损的前提下,饮食小节与痔疾发生的内在联系,为后世所推崇。更叫贵的是,此文提出了痔的病变实质是“筋脉横解”,即筋膜和
血脉弛缓扩张而形成,与现代医学相致。另外,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说:“卒然多食饮则肠满,起居小节,用力过度,则络脉伤……阴络伤则血内溢,血内溢则后血。”提出了饮食起居失常而致便血的病囚病机。
5诊断治疗方面
5. 1有关肛肠病脉诊的论述
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中记载了多种脉象在肛肠病诊断中的意义。如肺脉“微缓为疹渗”,“微涩为鼠渗”;脾脉“涩甚为肠疫”;’肾脉“微涩为小月沉痔”。这是根据八脏脉的小同来诊断肛肠病的方法。
5. 2有关针灸治疗肛肠病的论述
应用针灸疗法治疗肛肠病的最早记载见于《内经》。如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提出:“大肠介入于巨虚上廉”,“大肠病者,肠中切痛,而鸣濯濯,冬日重感于寒即泄,当脐而痛,小能久立,与胃同候,取巨虚上廉”。《灵枢·四时气》说:“腹中常鸣……邪在大肠,刺白之原、巨虚、上廉、二里”。这里针刺足二里等治疗大肠病的方法现代仍被广泛应用。《灵枢·厥病》记载“病注下血,取曲泉”,曲泉系足厥阴川经穴,川失藏血而致下血者,针刺曲泉有效。
桂林市七星区半塘路6号
0773-6790095(急诊科)、0773-6790161(预约挂号)
glzxyjhyy@163.com
Designed by 信息科.LNX | 桂ICP备18003305号
桂公网安备 45030502000199号